前幾天坐車出差去渭南,看到路邊的麥子已泛黃。時間過的可真快,一天天,一月月,冬去春來,轉眼又到夏季收割小麥的時節??吹椒狐S的大片麥浪,想起年少時關于收麥的許多回憶。
麥子黃時,小伙伴們總是帶著鐮刀悄悄的潛入附近麥田里“偷”割一大把帶麥稈的麥穗,然后迅速撤離現場到空曠的馬路邊用一些干柴燃起火,手抓麥稈在火焰上方不停的燎烤麥穗,不一會功夫,麥穗就被烤的金黃。用土滅火后將金黃的麥穗在簸箕中揉搓,吹去麥粒上褪下的買殼,盡剩圓鼓鼓金燦燦的麥粒,吃起來香極了。

麥子黃時,每家每戶就開始收拾自家麥場以備碾麥子用。先將自家麥場地上的雜草、石子清除干凈,然后用水將地澆濕透,第二天快干時用牲畜拉著石碾一遍遍的碾壓,使場地平整硬實。而孩子們就在空曠的麥場地上盡可能的找出小石粒,這樣將來碾麥時麥子中才不會混入被碾碎的石子,大人們說小孩子眼尖干這類活計正好。
麥場收拾好不幾天就該開鐮收割了。老爸用磨刀石將每把鐮刀磨得鋒利,這樣割起麥來又快又不費力氣。收麥季節,每天天剛朦朦亮就要出工,麥地里一家幾口人一字排開,老爸力氣大又手快,是開路先鋒,俗話叫拱行子。他在前面拱行子,將割下的麥子隔幾步放一堆,兩側的人就依次堆放。割了一部分后,就分出兩個人用小平車往麥場運,運到麥場的麥子要趕緊攤開趁著大好太陽晾曬。
農忙時節,學校給老師和學生均有一周左右的收麥假期。為了盡快將已成熟的麥子收割完運到麥場,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發揮不同的作用,能揮動鐮刀的少割兩行在大人屁股后慢慢割,割不了麥的就在已拉運完麥垛的地段撿拾遺漏的麥穗。
農忙時節,農家人均沒時間在家吃早飯,天朦朦亮趕緊到地里干活,老人們在家做早飯,一般是送到地里吃的。奶奶用竹籃送些饅頭和小菜,喝點茶水或涼白開就算是一頓飯了。大家席地而坐匆匆吃過后趕緊開工,爭取在最熱前多割一些。正午最熱時,勞累了半天的人們回家吃午飯,飯后在門洞或樹蔭下的木板床上或躺椅上,搖著蒲扇驅趕夏天的炎熱,搖著搖著就沉沉睡去,農家人累壞了。
麥場的麥子經過多半天的照曬,可以碾壓了。下午3、4點老爸頭戴草帽立于麥場中,將一根粗長繩的一端系在腰間,另一端牽引著大黃牛,而大黃牛拉著石碾在麥場一圈一圈的碾壓。碾壓一段時間后,還須將麥稈翻下個以便底層的麥子也能碾壓到位。站在麥場中的老爸,脖子上搭條擦汗毛巾,伴著石碾的咕隆聲,不時還吼上一段我說不上曲名的戲段,用現在流行的網絡語說,累并快樂著。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碾壓,麥粒已從買殼中擠出,沉落到最下層,大人們用鐵叉將麥稈鏟起堆在麥場的一角,將麥粒集中到麥場中央,等黃昏前起風時才能揚麥子。揚麥子也是個技術活,揚的高度和弧線根據風的大小而定。老爸用木掀一掀一掀的將麥粒高高揚起,揚起的麥粒形成一道道美麗的弧線。在風的吹拂下,麥粒中夾雜的輕飄飄的麥殼被風吹走,而沉落下的飽滿的麥粒彰顯出勞動豐收的成果。揚好的麥子用編織袋一袋袋裝起用小平車運回家擺放好后,一天的活計才算結束。勞累一天的人們吃點簡單的晚飯后坐在大門前稍事休息,鄰里之間聊一聊自家的收成,說一說下一季的播種打算,看一看天象預測明天的天氣。而孩子們或在堆起的麥垛間捉迷藏,或躺在高高的麥垛上數夜空中的星星,直到大人們催促回家才戀戀不舍的離開。

經過近十天的辛苦,麥子已全部收回家,剩下碾壓后的麥稈在麥場堆積成垛。農忙完后,老爸用小平車拉上麥稈到鎮上的造紙廠換成白紙供我們姊妹幾個上學用。不象現在,收割機到地里收完麥子,半人高的麥稈還杵在地里,人們為了方便一把火將麥稈化為灰作為土地的自然肥料,但燃燒釋放出的煙霧污染了空氣。為了安全和環保,政府管理部門倡導農民不要燃燒麥稈,用現代化機器可將麥稈卷成團回收利用。
現在想想,那時的人們可真辛苦,不論是犁地、種麥、收麥、種秋、收秋從頭到尾全靠人力,農家人將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土地上,收完麥子種上秋,家里存夠糧心里不發慌是父輩們過日子的信念,經過饑荒年代的他們飽嘗了挨餓的滋味,只要能打糧下費多大力氣出多少汗也無所謂,莊稼人有的是用不完的力氣。
如今,科技發展了,研發人員設計生產出了各種各樣的農用機器,耕種收割方便又快捷,農忙季節兩天就搞定,年輕人再也不會受父輩之苦在麥地里揮汗如雨,但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老爸對莊稼地的那份深情下一輩人是怎么也體味不到的。
麥子黃了,又到一年收麥季!